关于茶的散文
关于茶的散文1夕阳黯淡了颜色,清风放慢了脚步,落日的余霞火一般燃烧。
掬一盏茶,于落日下细品,让徐徐的清风缓缓流过面颊。
品茶如品思想,温热的茶水慢慢温暖胃的同时,思想便活活地跃动起来,清茶涤荡着心胸,思想净化着心灵。
品茶如钓鱼,品茶贵在品,钓鱼贵在钓,品的是意境,钓的是心情,享受的是过程,若执着于目的,则不免流于庸俗了。
众多茶中,尤爱普耳。花茶刚猛热烈,红茶甜香细腻,绿茶味涩回甘,普耳清香醇厚;
若以茶喻人。花茶可为精壮汉子,活力四射;红茶可为成熟女人,甜美可人;绿茶可为逆耳忠言之友,话冷心热;普耳则可为中年男人,沉默成熟。
热烈必不长久,平淡才会永恒,于是便有了古人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的说辞。
音乐的最高境界叫静音,美术的最高境界叫留白,茶的最高境界为淡,淡若无味,但回味悠长。
普耳即为此类茶,淡若无味,但历久弥香,如同最忠诚的朋友,不动声色地滋润着你的心田,没有其它茶的飞扬跳脱,却多了一份稳重踏实。
古人云: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,大辨若讷。能表现出来的都是小聪明,不表现出来的才是大智慧。
品茶即品人生。
关于茶的散文2说起茶,说起茶文化,有人便说,不就是日本茶道吗?问什么是日本茶道,当然知道了,不就是:身穿和服,跪在地上,喝几口,磕几个头,目不斜视,口不乱言,宾主肃穆,此为茶道也。其实,“和、清、静、寂”的日本茶道乃世界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,因其仪式性强,特别容易被展示,便家喻户晓了。
中国人喝茶,是把物质喝出精神,把生命品入自然。与日本人的以茶道是来修炼人是完全不同。日本人喝茶,自八百年前荣西大师两次西渡中国带回宋代茶文化始,翻开了历史新篇章。日本茶道,自18世纪实行家元制度,至今数十个流派,各有自己家元,这大概和中国武术界亦各有其山门的道理一样。茶道的过程,自然严谨,它带有把茶人的茶道观与茶会表演的情趣统一起来的性质。饮茶时吃的小点心,称为“怀石”。
据《南方录》载,取修行中和尚为忍耐饥饿而在怀中温石之意,即“粗茶淡饭“的象征。日本茶道的重要特征,是建筑、园艺、美术、工艺、宗教、思想、文学、烹调、技能等文化诸种类的融为一体吧。步入这个脱离现实的、虚构的世界,怀着一生一世只有一次机会的“一期一会”情怀,在露地(庭院)这个人造乌插邦,世外桃源乡,洗净双手,以期与神圣会合。
然后,进入一个高六十厘米的四方小门,一个隐秘场所的入口,然后一个非现实的空间,在这里进行尚美、品味、聚会的活动。它既有游戏的特征,又要求有脱俗的非现实性。因此,它应该说是一种知性,精神性极高的审美活动。古来日本茶道中人,多有雄赳赳的武士,他们从四分五裂中走到一起,即使来到和平之饮的茶前,依然平息不了心中的怒气。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,此刻不得不用环境来制约了。
所以日本人的品茶之处,专门有个露院,那是清洁身心的所在,然后,一扇小到刚够一个人跪入的门等着你――茶道的门之所以那么小,实在因为是腰中的剑过于逼人,人进得,剑进不得。
从前的日本人习茶道,对房子也有特殊要求,小得让你不得不“促膝谈心”。日本茶道中人认为,只有这样,鼻头碰鼻头面对面人才可能心心相印和推心置腹。然后看来日本人是要拿茶来修炼人的了――那把剑果然放在门外了吗?中国人不要过这一关的。中国茶人的内在的和平精神,和达到这种和平精神的平和的外在形式,其呈现于世的,往往是一种闲适的生命状态。
即使是作为那种闲适生活的主要文化载体――传统的士大夫文人,已经流水落花春去也,但这种闲适依然有着顽强的遗传基因。它仿佛已经消失,仿佛已经成为了失落的人文精神中的一项内容了。陆游的“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”一联极妙,其实下联也不逊色“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。”仿佛见到在晴朗的天光下,于窗明几净之中写几行草书,心中有几分闲适,又有几分落寞,便取天目碗、径山茶,戏而分之,诗而吟之。此等闲情雅兴,的确,一去不复返了。
中国人一向就有露天饮茶的传统,那个曾经写了如何把七碗茶喝下去的玉川子,常常被后世的画家拿来当模特,超然地坐在院中的芭蕉树下,静候着茶童煎茶。这一个画面如今已见不到了,倒是近些年来,各种各样的茶艺馆象雨后的春笋一样的冒出来。
茶艺馆里,首先得有一种闲适的艺术,因为今非昔比,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外面的世界又很无奈。但中国人却离不开闲适,外面找不到,我们就到里面来找,自然中消失了,我们就自己来营造。营造闲适,还是有些造作的,但总比没有要好。人不妨有点闲适,大男人因此而添几分平静,小女子则因此而加一份大气,生活也因此笼罩片刻温情。
关于茶的散文3绕过几条绵延的山路,爬过几座缓缓的山坡,穿过几个秀丽的山村,便到了浙江开化的钱江源。都说钱江源山清水秀,果然不假。抬头,碧水蓝天,环顾,茶园青青,四周高山耸立,山中多生翠柏苍松,泠泠泉水声,嘤嘤鸟鸣声,皆倾耳可闻。 看着钱江源头莲花尖清澈的泉水,漫步在山间幽静的小路上,不觉来到一处小山坳。不远处隐隐地现出三两幢低矮的房屋。正诧异间,向导微笑着示意我们继续前进,一面指着那三两幢房屋,一面说道:“法师的隐居处,那儿就是了。”听说法师乐善好施,今日竟能在此有幸一见,不觉加快了脚步。
跨过一条浅浅的小涧,走过一座古老的独木桥,便来到了法师的住处。眼前是先前所见的低矮、朴实的小房屋,其中一幢已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了。法师今日正好在家,我们去时,正坐在屋内打禅,修身养性。见有来客,欣然起坐,邀我们进屋休息。待我们进屋坐定后,自己却起身往里屋去了,说是眼下正是出“明前茶”的时候,到里屋拿茶叶去了。 我趁机环顾屋内。他的屋子摆设极其简陋,除了一张床,一些生活的必备品,外加几本经书、法衣外,再无多余之物。向导说法师一生为家乡做出贡献无数,自己却甘于清贫、隐居在此,实属不易。
正在闲聊,法师已带了茶叶并茶具进屋,笑道:“我长年隐居在此,屋舍简陋,还请你们不要见怪。”说着,将茶具、茶叶放在了桌上,“此茶是我前些天在后山头茶山摘得的,我平日无事时常在茶山料理茶树。钱江源山高林茂,云雾缭绕,山之灵、秀、气聚集于此。加之山中沃土,气候湿润,最适合种茶了。此茶可是吸收钱江源头天地之精华,饱尝人间之甘露啊!”
“可是开化龙顶茶?”我忙追问道。
法师点点头:“此茶正是绿色佳茗,钱江源头一绝——龙顶茶。你们看,”他旋即拿起一撮茶叶,轻轻托在掌心,“此茶外形扁平光滑,集色绿、香郁、味醇、形美‘四绝’为一身。从古至今便享有盛名,‘龙顶’一词更是朱元璋御赐,就连当代茶界学家也对龙顶茶赞赏有加,称其形美质优,更具有‘干茶色绿、汤水清绿、叶底鲜绿’的‘三绿’特征。”
法师接着取出茶具,在桌上一一摆放完毕,道:“当今市场上 ……此处隐藏6453个字……cken,意思是“左将军的鸡肉”,左将军就是清朝将领左宗棠。这道菜是用大块去皮的鸡肉裹上面粉,油炸后浇上浓稠的糖醋酱,味道又酸又甜,口感有点像咕咾肉。此外,还有芝麻鸡和陈皮鸡,味道都差不多。
美式中餐里最常见的配菜是西兰花,肉类一般是鸡肉和牛肉,由此就诞生了另外两道美式中餐:西兰花炒牛肉和西兰花炒鸡肉。这里用“炒”有点不恰当,因为所谓的炒,其实无非是把肉弄熟了浇点汤汁,至于西兰花,则沿袭美国人的习惯,几乎是生的。
此外,还有鸡肉、牛肉以及虾肉和其他几种蔬菜的组合,但也不外乎青椒、豌豆和蘑菇这几种。所有这些菜的味道也都差不多。
美国人不太吃猪肉,所以中式餐厅几乎没有猪肉,不过一部分中式餐厅会提供叉烧,当然味道和中国的叉烧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还有一道名菜芙蓉蛋,就是把鸡蛋和蔬菜拌在一起油炸,根据顾客口味的不同还会加上牛肉、鸡肉或者虾,另外附送一份不知道怎么弄出来的浓酱蘸着吃。这道菜各个餐厅的口味差别极大,主要区别在于酱,有些餐厅调制的酱味道还算不错,虽然口味奇特,但是挺好吃的。
还有用了很多淀粉勾芡的黏糊糊的蛋花汤,酸辣汤也很普遍。
美国人吃完中餐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,结账时店员会给每个人发一个签语饼,用鸡蛋和面粉做的,味道有点像蛋卷。打开后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,一面写着一句励志的“心灵鸡汤”和幸运数字,另一面则会有一个中文词语,配上英文解释。没有人知道在中国完全不存在的签语饼是如何在美国起源的,但是可以肯定的是,几十年前想出这个主意的人是个天才,因为这个小把戏在早期美式中餐流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。
这些小中式餐厅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系,但每一家看起来都非常相似,就像是连锁餐厅一样,几乎都有一样的店面、一样风格的灯箱招牌和重复率极高的店名。
菜单也都长得很像。
甚至连外卖盒都几乎一模一样,在美剧里经常能看到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美国的几万家中式餐厅就是美国版的沙县小吃——定位低端,价格低廉,开店极多,风格统一,并且都在唱着一首忠诚的赞歌。
接受度颇高的美式沙县小吃是快餐,并非中国美食的正统。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,在美国的接受度却不高。不过,看到同事们留下的、几乎没动过的竹叶青,我也不会觉得失望。众口难调是普遍现象,更何况是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。真正有特色的无一不是个性的,但凡奢侈的都是需要时间的,例如一年只有一次的新茶。
所以我宁愿这一杯早春绿茶,依旧以根根竖立的茶芽和神秘鲜嫩的东方绿,让老外好奇又犹豫,甚至暂时被“嫌弃”,也不愿它为了快速迎合老外的习惯而变成茶粉、茶包,软趴趴的一坨,没了原来的精气神,然后还要跟其他的茶包竞争。
关于茶的散文13泰国茶俗:
历史悠久的泰国,在风俗习惯和礼仪上也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性。
泰国北部地区、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,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“腌茶”的风俗,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,通常在雨季腌制。
腌茶,其实是一道菜。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,时拌入食盐、生姜、花生之类,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,放进嘴里细嚼。因为这里气候炎热,空气潮湿,吃腌菜又香又凉,所以,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。
印度茶俗:
印度人饮茶方式很特别,他们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。另外,在印度如果用左手递送茶具,就会被看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。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。他们喝奶茶,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蒄的“萨马拉茶”。
斯里兰卡:
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,茶叶又苦又涩,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。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,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,设有试茶部,由专家凭舌试味,再核定等级和价格。
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,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,城乡茶馆普遍,出门饮茶也方便。
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,用沸水冲泡,再在茶汤中添加糖、奶或柠檬共饮。
关于茶的散文14茶道是中华人民的一门传统艺术,茶道的历史上可至夏朝,下可至21世纪。今天,我大发“茶兴”,把去年春节的那套茶具搬了出来,准备大干“一场”。
今天我去图书馆,借了一本《茶道艺术》。回到家,我便把去年春节的那套茶具搬出来,来泡“铁观音”。
首先我把茶具整个洗了一遍,洗后我把一小袋“铁观音”倒入“茶叶盘”(盛茶叶的小盘子),用茶夹夹一点茶叶放入茶壶,加入热开水。泡茶的第一步就已经完成了,不过加开水的时候一定要爸爸妈妈帮忙哦!
泡好茶,下一步就是沏茶了。我拿茶壶一边沏茶,一边喊着:“嘿!韩信点兵,背水一战!嘿!关公巡城,过五关斩六将!……”我沏来沏去,无意中看了一下书,呀!我沏错了。原来沏茶先要沏到长长的茶筒里,再倒入茶杯中啊!
又一壶茶泡好,我想这一次一定要泡好!
我把茶沏入茶筒中,再快速的把茶倒入茶杯中,这样“铁观音”就沏好了。我闻了一下,啊!真香啊!我赶紧喝了一口,哇!真好喝!。突然,我发现茶杯上,茶壶上都显出了龙凤的图画。哇!茶具中也玄机。
茶是一门艺术,茶更是一门净化心灵的艺术啊!
关于茶的散文15小学毕业后,我就要离开家到县城读初中了。虽然不很远,但是妈妈还是抱着我痛哭了一场,毕竟,离家要走十几公里的路,每周只能放两天的假,我是要离开妈妈的身边了。
平时父母都很忙,几乎是我一个人做饭,妈妈决定要为我做一顿可口的的午餐:庆祝也是送行,饭后我就要辞行了,品尝游子之种种。 “妈,你就别为我费心了,让爸爸做吧!”虽然我一直不大亲近爸爸,但我有不想看到妈妈流泪的样子。“是啊,就让我来做吧,我会做好的。”爸爸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的,也劝妈妈。于是,妈妈就决定让爸爸陪我做这顿饭。 在爸爸做饭的时候 ,他一句话也没有说。我在旁边默默地看着他烧火,刷锅|、填水……一切准备停当后,他又细心地将茶叶洒入水中,小心地把茶蛋摆在锅里,像怕吵醒熟睡的婴儿一样,那么专注,那么平静。我多么希望他能叮嘱我几句,哪怕一句话也行。可是这希望实在是太渺茫了,因为他一向都是这样,沉默寡言,只有我在做错事的时候,他才会说我几句。想起他以前的点点滴滴,我真后悔这顿饭让他做。
终于做好了,望着桌上熟悉的家常饭,我心里忽然有一种惆怅的感觉,这就是爸爸做的饭,我多么希望他能够说点什么,多么希望他能送点什么给我留做纪念啊!可是他只顾着给我夹菜,好象没有什么值得他说的或者是送的,妈妈的筷子和着叮嘱搅动着我的心,摆在桌上的茶蛋我根本没有动一口,我匆匆吃完了这顿午餐,准备出发。爸爸已经开始在厨房里收拾碗筷了,我低着头走出家门,走出妈妈那湿漉漉的目光……身后传来爸爸那熟悉的脚步,“等一等”爸爸拉住了我的手,塞给我一个塑料袋,“这里有瓶水,你的晕车药,别望了吃。”临了,他似乎有点不安地说:“带上这几个茶蛋吧,路上备着。”
我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雾,但我清楚地看到了父亲对我的爱:手中的晕车药,红红的茶蛋;我也闻到了袋子里散发出的浓浓蛋香,我还闻到了爸爸那特有的味道……
文档为doc格式